这背后的“秘诀”,来自于金融数据加密机。通过其为信息加密,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在这一领域,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占有了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
它是如何做到的?
“细水长流”搞研发
“公司最初能实现快速发展,靠的是用技术从国外同行那儿‘抢市场’。”卫士通总经理助理李新笑言。1998年,卫士通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0研究所发起成立。一经成立,公司就将目标直指金融信息安全领域——当年这一领域的产品100%被外国公司垄断。
成立当年,卫士通借助技术储备,研发推出了外国产品的替代品,价格只有前者的约三分之一。借助良好的性价比,公司打破垄断,迅速打开了市场。1998年金融数据加密机产值300万元,第二年即达到600万元。
开门红,让卫士通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更坚定了重视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决心。2002年,卫士通成立了信息安全研究院,从事相关领域基础性课题、公用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工作。对于当年只有100余名员工的卫士通而言,研究院近40人的规模,表露的正是公司在研发领域的“野心”。
对于创新,卫士通有着独到的见解。“研发不应该是‘急功近利’,而是‘细水长流’。”李新认为,仅专注于技术市场化,绝难以实现技术的持续领先发展。“兼顾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才是可持续的。”
在卫士通的信息安全研究院,始终有团队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公司在奖励研发的同时,也执行“准年薪制”,为所有技术人员提供相对可观的一份基础薪资,“确保员工能沉下心来,不会因一味追求成果转化的速度,而忘了质量。”
创新理念获得了丰厚回报。迄今为止,卫士通公司获得专利授权数为30件,正在申请中的专利数为73件。公司拥有六大类产品体系、近20个产品族类、100余个产品/系统。
技术是打开新市场的“钥匙”
“如今公司研发实力已经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李新说。
如今包括测试在内的技术人员,已超过卫士通公司员工总数的一半。公司被定点为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同中国电信建立中国电信-中国电科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提升信息安全的各种可能性。
凭借核心密码技术的应用,卫士通的信息安全产品现已覆盖金融、电力、军工、政府机构等方面。在电力领域,卫士通将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方案及服务向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六大环节延伸。其中主要用于调度的电力专用纵向加密装置,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
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热点领域,也成为了卫士通的目标。“企业数据集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新介绍,公司建立平台,员工用账号登录,提取数据,让数据从分散变为集中,方便管理。而这,对信息安全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集中所需的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是公司的长项,也是公司打开新市场的‘钥匙’。”李新表示,借助技术优势,卫士通将通过产品、服务、运营多种手段切入物联网等全新领域,在新市场诞生之初快速取得领先的市场份额。
科技厅点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成都卫士通之所以在市场上“长袖善舞”,很重要的是重视基础,基础又支撑前沿,因而在信息安全领域市场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