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首德国歌曲是这么唱的,“他烤的面包最好,他酿的啤酒最好,他造的汽车最好,因为他像牲口一样辛勤劳作。”
旅德温籍乡亲也认为,这个高纬度国家的人民很勤奋。他们造就了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支撑这个国家的力量来自其基础产业——制造业。
德国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德国也是率先明确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欧洲国家。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也是一名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他曾是德国波恩大学教授。
大胆跨行
中餐馆老板瞄上了德国制造
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波恩,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6月的波恩,餐馆一天需要点灯的时间不长。晚上10点,天空还是亮的。“在德国的温州人,基本上就做两个行当,做贸易或是开餐馆。在波恩的,基本上都是开餐馆。”全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席吴伟泽说。
温州人有“亲戚带亲戚”做生意的习惯,老家在瑞安湖岭的胡宗存就是吴伟泽带起来。胡宗存的长城大酒楼开在锡格堡,离波恩市区约11公里。
上世纪90年代,胡宗存到德国,起初在亲戚家的中餐馆打杂,干了5年,攒下钱出来开餐馆,一直开到现在。长城大酒楼原来只有不到500平方米,现在已拓展到近千平方米。胡宗存还买下了酒楼附近的多处物业,用于自住和出租。
现在,胡宗存又有了新的事业——与波恩大学合作,将这所名校的多项前沿技术带回中国。
“我们准备将盐碱地小麦种植、智能农业项目引进到国内。”胡宗存的好朋友、波恩大学生物学博士申建说。
申建是山东青岛人,博士毕业之后,他和胡宗存创立了德国莱茵生物与环保科技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并与波恩大学实现了合作。胡宗存任这家公司董事长,申建担任总经理。
“一带一路”为中德两国的贸易架起快捷通道。胡宗存说,借此东风,他希望把德国的先进技术引回国内,让中国制造“升级”。
顺利推进
在瑞安试种盐碱地小麦很成功
波恩是贝多芬的故乡。这位《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者的雕像,是波恩市政厅广场里的唯一一座雕像。波恩对于这个世界贡献的一部分,来自德国乃至欧洲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波恩大学。它的知名校友除了贝多芬,还有卡尔·马克思、海涅、尼采等。
申建介绍,波恩大学主持的CROP SENSE项目是目前欧盟最大的现代化智能农业项目,这项目的试验基地里种植着包括小麦、大麦、芒草在内的多种作物。
胡宗存与波恩大学的合作从2013年开始,最初是做盐碱地小麦的种植试验,该项目主要与该校李昂教授、巴沃瓦博士合作。目前他们在瑞安汀田一处滩涂有个盐碱地小麦种植试验基地。
“我们在这个试验基地里试种了150种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小麦,今年5月份去看的时候,小麦的生长情况非常好,试种也非常成功。”胡宗存说。
在胡宗存的蓝图当中,盐碱地小麦种植推广将与传统文化传播结合,在温州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项目。
胡宗存还与瑞安籍侨领、荷兰华人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席林松一道,推动波恩大学智能农业项目在温州的落地。这个项目背后的支持力量是以波恩大学副校长Armin B.Cremers(柯翱敏)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
柯翱敏教授是德国波恩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波恩-亚琛国际信息技术中心(B-IT)首任负责人,也是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专家。今年5月底,他曾来温考察汽车电子、汽摩配产业发展。
倍感荣幸
波恩大学副校长谈合作
波恩-亚琛国际信息技术中心位于波恩大学校园内,这里代表德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准。该领域专家、波恩大学副校长柯翱敏教授,谈起了与温商的合作。
谈话从为何选择与胡宗存合作开始。柯教授说,他与申建认识多年,又通过申建认识了胡宗存,现在大家是老朋友,他信任这两位老朋友。另外,他本人也去过温州、杭州等地方,对波恩大学这两个项目在中国的落地,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柯翱敏教授去过温州两次,他觉得温州很有活力,也很适合这些项目的发展。
波恩大学主导的CROP SENSE现代化智能农业项目已开展了五年,优势在于生物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柯教授说,这个项目他们取得了很多成果,而且通过五年的技术储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他想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国际化,用到中国的现代化农业上。
柯翱敏教授也非常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对古代的丝绸之路历史也有所了解。他认为,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古代人的壮举。现在中国提出这一战略,可以为中德两国的商品、文化、信息交流,搭建重要通道。
柯翱敏说,现在中德双方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德国在发展“工业4.0”,中国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计划和“互联网+”,他和胡宗存的合作,也是中德技术合作的其中一部分,对此他感到非常荣幸。